笔趣阁 > 文心雕龙 > 比兴
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文心雕龙 !

    诗文宏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义取其贞,无疑于夷禽;德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至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于是赋颂先鸣,故比体云构,纷纭杂遝,倍旧章矣。

    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鵩赋云∶“祸之与福,何异纠纆”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茧曳绪”此以容比物者也。若斯之类,辞赋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又安仁萤赋云“流金在沙”季鹰杂诗云“青条若总翠”皆其义者也。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赞曰∶

    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拟容取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澹。

    <b>译文</b>

    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专论比、兴两种表现方法。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对于赋,刘勰在诠赋篇已结合对辞赋的论述讲到一些。本篇只讲比、兴,除二者关系较为密切外,也说明刘勰认为在艺术方法上,比、兴两法更值得探讨和总结。对比、兴的理解,历来分歧甚大。刘勰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些意见对比、兴传统方法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刘勰自己对比、兴的理解:比是比附,是按照事物的相似处来说明事理;兴即兴起,是根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托感情。这基本上是对汉人解说的总结。刘勰又说:“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托)讽。”把比、兴方法和思想内容的表达密切联系起来,这是刘勰论比、兴的重要发展。第二部分从诗经、楚辞中举出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比、兴在具体创作中的运用,以及汉魏以来多用比而少用兴的变化情况。因为汉晋期间用比的方法更为频繁,所以,第三部分专论比的运用。刘勰用大量例证说明,比可以用来比声、比貌、比心、比事等;总的要求是“以切至为贵”汉魏以来“日用乎比,月忘乎兴”在文学创作中也取得了“惊听回视”等艺术效果,但刘勰对忽视兴的倾向是不满的,所以说这是“习小而弃大”

    刘勰对比、兴两法的运用,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全面观察了事物的基础上“拟容取心”比拟的是事物的形貌,但不应停留在形貌的外部描写上,而必须提取其精神实质;也就是说,要通过能表达实质意义的形貌,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斥言”、“托讽”以小喻大。

    (一)

    诗经里边的作品,体大思精;其中包含着风、赋、比、兴、雅、颂六项。在毛亨作诗训诂传时,特别提出“兴”来;岂不是因为诗经兼用赋、比、兴三种方法“赋”乃直陈“比”为明喻,而“兴”却隐约难懂吗?所以“比”是比附事理的,而“兴”是引起情感的。比附事理的,要按照双方相同处来说明事物;引起情感的,要依据事物微妙处来寄托意义。由于引起情感,所以“兴”才能成立;由于比附事理,所以“比”才能产生。用比的方法,是作者因内心的积愤而有所指斥;用“兴”的方法,是作者以委婉譬喻来寄托讽刺。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不同意义,所以诗经作者的情志就有两种表现方法。

    (二)

    试看用“兴”来寄托讽喻,常常是婉转而善于表达;表面上说的是小事,但譬喻的意义却很广泛。例如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所说的雎鸠是雌雄有别的鸟,所以用作引起周王后妃的“兴”;召南-鹊巢所说的鸤鸠有贞静专一的品德,所以用作引起诸侯的夫人的“兴”既然有取于贞静,那就不在乎是否平凡的飞禽;同样,既然取其雌雄有别,自然不管是否健猛的鸟。这些诗句虽然明确,但表达得不够明显,所以还有待于注解来发挥。至于“比”是什么呢?那是描写事物来比附某种意义,用鲜明的形貌来说明事理。例如诗经中的卫风-淇奥以金和锡来比喻美德,大雅-卷阿以名贵的玉器来比喻贤人,小雅-小宛以蜂育螟蛉来比喻教养后辈,大雅-荡以蝉叫比喻酒后喧哗,邶风-柏舟以衣服未洗来比喻心情忧郁,又以心非床席可卷来比喻立志不变:这些相切合的形象,就是“比”的方法。还有曹风-蜉蝣说“麻衣洁白如雪”;郑风-大叔于田说“驾在车两旁的马,走起来像舞蹈一般”:这些也都是“比”一类的。后来楚顷襄王听信坏人的挑拨,屈原却忠君爱国,他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而写作离骚,其中讽刺是兼用“比”、“兴”两种方法的。汉代文风虽盛,但作家们却卑躬屈节,所以诗经讽刺的传统中断,而“兴”的表现方法也就不存在了。这时赋和颂很兴盛“比”的运用风起云涌,越来越多,和过去的法则不一样了。

    (三)

    “比”的方法,在譬喻上没有一定:或者比声音,或者比形貌,或者比心情,或者比事物。宋玉高唐赋说:“风吹细枝,发出悲声,好像吹竽似的。”这是比声音的例子。枚乘菟园赋说:“众鸟飞得极快,好像白云中几点尘埃。”这是比形貌的例子。贾谊鵩鸟赋说:“灾祸和幸福的互相联系,同绳索绞在一起有什么区别?”这是以事物比道理的例子。王褒洞箫赋说:“箫声柔婉润泽,好像慈父抚育儿子似的。”这是以声音比心情的例子。马融长笛赋说:“音节繁多而连续,好像范雎、蔡泽的游说。”这是以声音比辩论的例子。张衡南都赋说:“开始了郑国的舞蹈,好像剥茧抽丝似的。”这是以事物比舞姿的例子。诸如此类,辞赋里很多。作者天天用“比”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忘记了“兴”;他们习惯于次要的,而抛弃了主要的,所以作品便不及周代。至于扬雄、班固诸人,以及曹植、刘桢以后的作家们,描写山水云霞,无不运用“比”的方法来施展文采;其所以能写得动人,主要依靠这种方法取得成功。又如潘岳萤火赋说:“萤光好像沙中金粒似地闪烁。”张翰杂诗说:“青枝好像聚集着翠鸟的羽毛。”这也是“比”的方法。这类例子虽多,总以十分切合为佳。如果把天鹅刻划成家鸭,那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四)

    总之,诗经的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像胡越两地相距极远,但应使它们像肝胆一样紧密结合。比拟事物的外貌,要摄取其精神实质,这是写作中必须努力争取的。把形形色色的事物写进诗篇,就汇合成滔滔奔流的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