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五代十国一儒生 !
感谢传说中的辉辉、铁小猪、罗启、1999存在四位同学的打赏。
****
神武军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归义营,归义军众将领不由欢呼一声个个都喜形于色,便是那曹元宁也是一副幸乐祸的表情这让秦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要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神武军也是曹元宁制下的军队,哪有自己的军队打了败仗还会高兴的道理。
秦风不知道的是,在曹元宁心里神武军已经不属于敦煌军而是一直完全由萧公敬控制的割据势力了。另一方面,曹元宁又认定能救敦煌的就只有秦风所领的归义军,何况曹元宁对挟兵权自重的萧公敬厌恶已久,所以他高兴自是有高兴的道理。
“小王却是有些小瞧那回鹘了!”笑了一会儿,曹元宁就说道:“原本小王还以为回鹘也拿萧公敬这陷马坑大阵无能为力,谁想他们竟会想到用火攻!不过这也是好事,今趟就看那萧公敬如何跟父皇交待!”
“依末将之见,此计并非回鹘所设!”赵时行叹了口气说道:“药罗葛仁美身边有一汉人名曰贺雨泽,却是原甘州节度使,甘州失陷后贺雨泽便降了回鹘。此人长期在河西一带经商,不仅足智多谋且对河西一带地形及各族风情了解颇深,以末将之见,此计定是此人所设!”
“哦!”曹元宁闻言不由点了点头,随即扼腕长叹道:“这厮原也是敦煌子民,奈何为虎作伥!”
这其中却只有秦风笑不出来,因为萧公敬这一场败仗,可以说将之前归义军的那场胜仗带来的战果化解于无形了。
“王爷,大人!”这时一骑快马飞奔入营,一名役卒在曹元宁及秦风面前拜倒道:“皇上急召王爷、副使大人入宫议事。”
秦风与曹元宁对望了一眼不用说了,肯定是为了萧公敬打败仗的事。
果不出两人所料,两人入宫进了御书房后就见萧公敬狼狈的拜倒在地,口中直呼:“皇上恕罪,微臣指挥不力以致今日之败,臣罪该万死,请皇上降罪!”
这倒是出乎曹元宁的意料之外,他原本还打算入宫来看萧公敬的如何辩解的,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大方的承认了并且还主动请罪。
不过随即一想,曹元宁就不由暗骂了一声“老狐狸”这厮这么爽快的就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反倒让人无话可说。至于降罪敦煌国的兵权都握在你手里,哪个敢降罪于你?!
果真,接着就见曹议金走上前来扶起萧公敬道:“爱卿快快请起,胜败乃兵家常事,爱卿以将军之尊亲讨回鹘,已可知爱卿护国之心,西门之败皆因回鹘狡猾使诈,爱卿虽败犹荣,又何罪之有!”
这时的曹议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他其实更希望萧公敬能赢,毕竟谁都不希望城外有回鹘围着,这怎么说对敦煌国也是个威胁对自己的生命是个威胁,但同时他又就知道萧公敬这人守城还马马虎虎,出城去跟回鹘作仗却不是那块料了。
“谢皇上不罪之恩!”曹议金这么一说,萧公敬也就顺势下了台阶。
“唉!”接着曹议金又叹了一口气,对秦风说道:“只怪朕不听秦卿之谏,才有今日之败!”
曹议金这话明着是赞秦风怪自己,但谁都听得出来这说的还是萧公敬。
所以任是那萧公敬脸皮再厚,听了这话也低下头去,但低头时双眼却又恶狠狠地斜了秦风一眼。
秦风还以为萧公敬这一眼是因为曹议金那句话使其对自己心生憎恨,他又哪里知道萧公敬此时心里想的却是:秦风这厮好生可恶,以他的才智,必是早就知道陷马坑之计最忌火攻,他却有意不加提醒令我吃了一场败仗,今趟我萧公敬倒是栽在这书生手里了!
秦风要是知道萧公敬是这么想的就要大呼冤枉了想我秦风不过是一介书生,又不是那通晓古今的诸葛亮或是神机妙算的姜子牙,掐指一算就能算得到战事怎么发展,所以怎会知道回鹘用火攻,而且当初秦风还是阻止过萧公敬来着!
当然,像萧公敬这种没来由的怨恨是怎么防都防不住的,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同样的,这时的萧公敬需要的是为自己的无能和败仗寻一个理由,那怎么着也会找到借口。
“现如今”曹议金叹道:“陷马坑之计已被回鹘所破,城内军民的士气只怕”
曹议金这话不用说全众臣也都明白,这几天肃州城内军民士气大振很大一部份原因是认为以陷马坑对付回鹘骑军不在话下,也就是说肃州城有救了。但现在却被回鹘以火攻轻易化解,于是便又回到原点了肃州依然被回鹘给围个水泄不通无法动弹,几个月后会再次面临粮尽而降的局面,于是军民毫无疑问会再次陷入之前的恐慌之中。
但是,现在情况似乎却有了变化。
“皇上”秦风朝曹议金缓缓一拜,却又欲言又止。
曹议金哪里还会不明白秦风的意思,要知道上回秦风献的煽风点火之计便是因为走漏风声而功亏一篑,今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击败回鹘的机会,于是曹议金也不敢怠慢,当即挥退了众人只留下秦风。
“爱卿!”待众人离开后,曹议金就问道:“你可是有了对敌之策?”
“不敢说是对敌之策!”秦风回答:“但臣以为可以一试!”
“快讲!”曹议金有些迫不及待了。
“皇上!”秦风不答反问道:“不知肃州城内可储有猛火油?”
“自是有的”曹议金答道:“猛火油是守城利器,城南武库内正存了许多!爱卿的意思是”
对此曹议金这个回答秦风倒不意外,因为之前守城的时候就见敦煌军用猛火油在城墙上阻拦汉军。
于是秦风点了点头道:“既然回鹘可用火攻,我等何不来个以其人之道还致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