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嫁新室 > 第53章 庶民读书里正感慨

第53章 庶民读书里正感慨

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三嫁新室 !

    “安静……安静……”里正敲响手中的锣,“今天叫大家过来是有一件事情要跟大家说说。”

    众人嗡嗡嗡的声音终于停了下来,都伸长脖子看着里正。

    “前两天我得到一个消息,蒙大王圣恩,粱邑和蔺县都会建书院。每个下面的村子都会鼓励自办私塾。明年下半年九月,蔺县县长将会安排各个村的娃进蔺县考试,通过考核的人,有机会留在蔺县的书院读书。而在蔺县书院读完的人将去粱邑书院考试,粱邑书院读完通过的人直接去洛阳考试,最后通过的会被授官。”

    前两天听了许三郎的话,里正也不是一下子就完全相信了,但是他有他的门路,所以昨天他上蔺县找人了,知道的确是真的,圣旨已经下达到粱邑,蔺县也快收到邑长的下令了。

    “哇,真的假的?读好书就好了吗?”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举孝廉呢?举孝廉还有用吗?”

    “不知读书要多少银钱?这听起来要读很久啊。”也有人很清醒的问到这问题,毕竟真到授官,一路下来,时间都会在里面了。家里的农活怎么办?半大小子就能干很多活了。

    “安静……安静!”里正不得又敲响锣。

    等众人安静下来里正才开口说话,“以前,我们村也没有办过授课识字的私塾。只是在村头那间塾,每到冬天都有父老去给娃讲古。现在不过是变个形式而已,把讲古变成讲课。”

    众人小声的说,这倒是。

    “我昨晚前去拜访父老张书诚,还有识字之士杨有为。他们都表示愿意前来教导村中稚子。”

    里正向乡亲们介绍他拜访的这两人。

    “原来的本村的村民,应该都认识张父老。张父老曾经举孝廉,做过主簿,后来战乱,不再出任。以后将由他教导稚子算术及其他。具体由他和小杨先生安排。”

    “小杨先生是新面孔,今年才十五岁。但识字不少,由他为孩童启蒙,那是再好不过了。而且小杨先生不是一直教下去的,明年他也会一起到蔺县参加考试,以后也是要当官的。”

    做过主簿,众人倒是很尊敬的,能学算术那是非常好的事情,以前一般农家娃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是这个小杨先生看起来好年轻,不过既然能得到里正的肯定,说明还是有能力的。

    众人纷纷向两位先生问好,毕竟以后自家娃就在他们手下生存了。

    “张先生,我家狗子不听话,你尽管打,打不死就好。”

    “小杨先生,我家大娃叫王山子,二娃叫河子,以后你家的彘肉我包了。”这一听就是王大兄说的,也不知道他甚么时候收到消息,摊都不出就跑回来了。

    “小杨先生,你家需要干甚么活,叫我家大娃回家说就行了。随时随到。对了我家大娃大名是李有才。你叫杨有为,这一听就知道是非常好的关系的。”辛苦你了这位汉子,这样的理由要早出来,也不容易啊。

    “张先生,你上课可以多提问我家小二,大娃也可以,他俩的算术非常好,能给他们姥爹和阿娘管账呢。”许三郎看见周围的人都在向两位先生推荐自家的娃,赶紧也跟上。

    霍香梅都恨不得把脑袋塞进裤裆里,这许三郎不是进县买糯米了吗?刚刚她都没有看见他。有这么夸自家娃的吗?还在那么多人面前。不过,请相信自家大娃小二真的很好呢。

    这就是做家长的虚伪,像霍香梅这样的,隔壁家的小孩多好多好。

    ……

    两位先生,就张书诚是见过世面的,人也比较圆滑,听到家长们各自推销自家孩子,还乐呵呵的表示一定好好栽培,家里有事也会找他们帮忙。杨有为就差点了,才十五岁的小年轻,被乡亲们说得脸红耳热,满头大汗,不停的拱手,话都说不出几句了。

    那些年长的妇子一看到他这个清秀可爱的小模样,说的话越发的不顾忌了,就连要为他说媒的事都说出来了,还追问他喜欢甚么娘子。

    里正乐呵呵的看了一会,再让众人停下来,“书是很贵的,之前一本最基本的启蒙书都得一两银子以上……”

    “那么贵,这怎么读得起?肯定不可能只读一本书啊。”

    这下子就像油锅里烧滚的油碰到水,一下子就炸了起来。

    “安静!安静!我说的是以前。”里正不得不再次敲响锣。

    好不容易众人声音才小了下来。

    “大王发明了新的印刷方法,印得很快,还有那纸也做出了,不再只是黄麻纸,而是像雪一样白的纸。以后的书都不会卖得那么贵了。”

    里正停了停,“不过要年后才能发行,有消息说,一本《急救篇》可能就两百钱。”

    两百钱对于村民来说,都是感觉贵的了,可是刚刚才听说以前要一两银子以上吗,这两百钱反倒有种捡到的便宜的感觉。

    就连已经买了书的霍香梅和许三郎都觉得,这实在是太便宜了,想想自家买的还是旧书都得五百钱。

    里正也知道是太便宜了,本来年前就能发行的书籍,都一直要拖到年后,这还是大王对世家豪族反抗的结果。

    以前下面的老百姓有几个能识字的?有几个能买得起书本的?大王这一惠民政策一出来,得多少世家豪族的利益受损。

    虽然说,朝廷一直主张举孝廉,有品德,有才华的人,能通过里正、父老还有其他官员的推荐,从而做官,可是里正和其他推荐人,必须对被推荐人担保。

    如果被推荐人出事了,担保人也是逃不掉的。所以历年历朝,真正掌握权力的都是世家豪族,他们手里有钱有权,还有家族的知识传承。

    而寒门子弟想出人头地,几十几百年不是没有,只是真的太少了。

    就算是寒门子弟,也是耕读传家的多,家中多多少少有几本书的。可是像新村这样战难后重组的村子,能有多少本书,真的不好说。

    以前多是父老讲古,讲做人之道,把他们继承于上辈的经验和自己的所得,传授给后辈。简单的生活是可以了,可是想进一步是不可能的了。

    这只是传授传统的经验见解,无法传授更高的智慧知识。很多时候,庶民们只能按照传统的道理去做,他们很难去突破,很难去判断是非。

    大量的农务劳作,户籍的限制,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离开过一个县。这不得不说是可悲的。

    里正的父亲也是里正,在里正年幼时,他父亲是个有见识的,把他寄养在大舅家,能跟着舅家大兄进私塾读过几年书。

    这次他的消息来源也是他舅家大兄,可惜他并没有读书的天份,又吃不了做学徒的苦。后来就归家种田,再后来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

    大王这次的政令,对于庶民来说,真的是一次机遇与挑战,成龙还是成虫,就看他们自己了。

    “蔺县离我们较近,县长下令,下面村每户出一个人,去帮忙建书院,中午包饭,每天有二十钱拿。不过不是甚么时候都可以去的,我们县三十六条村,每两条村一起去半个月,早去晚归。我们村抽到是腊月初一到十六,你们家谁去的,到时候到我这里登记。”

    这是好事,这时不是农忙很多人都想找门路去赚几个铜子。所以大家都很高兴的答应下来了,没想到这建书院,不用服徭役,还有钱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