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明朝大贪官,我把朱元璋气炸了 !
看到这一封奏折,朱元璋和朱标的统一意见就是,同意上海知县的请求。
至于现在主动攻打倭寇国,他们还真的没有想过。
尽管北方攻打北方残元是打得顺风顺水,获利颇丰,但他们还是不敢太过激进,分兵两线作战。
隋唐激进的后果就是便宜了李家,这是前车之鉴。
作为帝王的情绪稳定很重要,这会父子俩也没有心情继续批改奏折了,便想着去找朱瞳倾诉一下负面情绪。
却没想到,到了半路,听到了百姓议论纷纷。
这让父子俩羞愧得恨不得把头埋进车厢里。
好不容易煎熬到了县衙,却从县衙的杂役口中得知,朱瞳在一个时辰之前就已经出门了。
……
南征北伐朱瞳是插不上手,也没有这个实力。
但杀倭寇,这可是他血脉中的使命呀!
还没当官之前,手中没兵,只好将血脉镇压了。
现在听到上海县的百姓被屠杀,朱瞳尘封的血脉再也压不住了。
当然,这个时候,他是不能以江宁知县的名义越界去追杀倭寇。
但是,他可以以民间组织的名义去杀。
而人选,朱瞳第一时间就想好了,那就是周大牛。
大龙口度假村,他私下练了三百多个护卫,加上他手中正好有三百套连射复合弓。
这玩意能够轻松穿过一般的盔甲,加上连射的能力,杀起倭寇不亚于火枪杀野人。
另外,周大牛练兵也确实有一套,这短短一年多,就私下打造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半耕半兵的队伍。
来到度假村。
朱瞳就把在田地中指挥的周大牛叫到管理处的办公室,“你立刻从护卫中挑选两百个水性较好的人。”
“大人,有仗要打?!”周大牛眼前一亮。
朱瞳点点头,将上海县两个村庄遭到倭寇虐杀的消息,跟周大牛大体讲了一下。
周大牛气得咬牙切齿道:“孽畜!我这就去挑选人手,过去把倭寇以更狠的手段用在他们身上!”
朱瞳回到县衙,跟妙儿大体说了一下,让她看好家里,这段时间低调一点,不要在院子里晒铜钱。
妙儿听到朱瞳要出征,顿时吓了一跳:“少爷,去杀倭寇,这不是你的职责呀,而且就算是要杀,也没有必要亲自犯险!”
朱瞳抱着妙儿,安慰道:“不用担心,应该是一小股的倭寇,不会有事的,还有你不是清楚,你家少爷跟倭寇有生死之仇,以前没有能力报仇就罢了,现今有能力如何会放过他们。”
妙儿知道朱瞳可记仇了,而且也很清楚,他对倭寇的恨是深入灵魂的,她劝说不了,也阻挡不了。
现今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急忙让人给朱瞳准备好东西,唯恐他在路上吃不好喝不好。
一边忙活,一边嘱咐朱瞳一定要注意安全,平安归来。
趁此空隙,朱瞳叮嘱了康得隆,在他不在这段时间,县衙的注意事项。
随后,又亲手写了两封请假信,一份是给寇徽,一份是给汤和。
寇徽这份,纯粹是告诉他,自己要出去溜达几天,这段时间不要找自己出主意了,有事自己搞定。
汤和这份就客气多了,毕竟人家是信国公,而且是左御史大夫,大意就是说自己要出去一趟,请他和他的手下这几天要照顾一下,特别是考勤这一块,尽量做到不要惊动吏部,不要扣自己俸禄云云……
至于老朱那边,他忘了,哪怕没有忘,也想不到找他有什么用。
即便他是皇帝,总不好告诉他,你这没鬼用的东西,靠你是靠不住的,我自己派兵来打倭寇吧?!
与其写一封这样的信,还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一切准备就绪,朱瞳带着大壮、周大牛和200名山庄的护卫,浩浩荡荡就出发了。
理论上来说,哪怕是以民间组织出征,也是不允许的。
但是现在,倭寇对上海县的两百多名村民进行丧心病狂的屠杀,江浙周边地区的人一提到倭寇无不恨之入骨。
朱瞳这一行人,在过关的时候,把知县的印章拿出来,并说明意图,守城的将士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他们放行。
还有些将士的家属亲戚受过倭寇的荼害,生怕朱瞳他们带的箭矢不够,主动把多余的箭矢意外地落到了他们的车队上。
且路上还有知道他们意图的侠义之士,纷纷要求加入。
只是这些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没有盔甲,真的要与倭寇打起来,定然会吃亏,奈何朱瞳他们无论怎么赶他们都赶不走。
无奈之下,朱瞳只好与这些义士协商,让他们充当民夫,换另一种方式为大明的百姓报仇。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义士竟然欣然答应。
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够帮忙杀倭寇,无论干什么都行。
从这些他们的态度可见,沿海百姓对倭寇是深恶痛绝到何种程度!
到了上海的边境,原本只有两百人的队伍,竟然扩张到一千人。
沿途守关的将士,心态由鼓舞,兴奋,崇敬,到害怕,赶紧特么走人,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么多人,真的要拦,他们也拦不住,闹大了把他们逼反了,自己人少打不过啊!
……
朱瞳出征杀倭寇的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江浙地区。
民间的议论直接就炸了!
“朱知县牛掰啊!没想到朝廷不敢出手,区区一个知县出手了!”
“唉!真没想到,堂堂大明,南征北伐,驱除鞑虏,奈何不了倭寇,却要靠一个区区的知县!”
“以前看走眼了,以为知县只是一个贪官,没想到是一个勇猛且正义的贪官!”
“呸!你乱说什么呢!信不信老子灭了你!要是这会朱大人杀倭寇凯旋归来,我愿意每个月的孝敬费多交二十两!”
“看你小气的,只要杀倭寇成功,俺每个月主动多交一百两孝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