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南亚征服史 > 关于本书架构,败笔

关于本书架构,败笔

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南亚征服史 !

    看的真郁闷

    突围的过程,真是漫长得不得了。

    决心一改再改,象风中的旗帜一样飘来飘去。感觉被围困的人一点都没有被包围的自觉,不知道这是战争,会被杀死。

    随便的什么,都可以改变突围的决心为进攻、等死,诸如此类。

    真的看得相当郁闷。作者的文字又是走的晦涩的路子,太吃力了。

    发表人:看了不说用户类型:高级VIP2008-9-140:19:19回复

    这个评论话虽然不多,但觉得的确说出了本人的不足(很少写记叙文),其它比如过于拖沓之类的,可能都是这个原因——小说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些细节:

    围城的背景是陆续交代的,国防军的撤退带走了南亚军最jīng锐的部队,同时也带走了大量优秀的参谋和将官,帝国留给南亚军的任务就是维持南亚局势,直到帝国腾出手回头再收拾莫卧尔帝国。

    但局势的发展远远超过留守明军的预计,留守的统帅部成员的威望无法压制移民的影响,在商人和地主集团的推动下,南亚军身不由己地维持扩张的步伐,而不是原定的守备计划。莫卧尔帝国撕毁和约进攻奥德王国,心浮气躁的南亚明军在渴求财富和土地的移民的怂恿下,发起了自不量力的远征。

    本塞拉斯战役惨败,明军退守蒙奇城,在认识到莫卧尔军的实力之后,明军本该迅速回撤,而不是勉力与莫卧尔军纠缠,但是,统帅部一方面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另一方面又没有坚持作战的决心,最后被莫卧尔人成功合围。

    经过长期围困,蒙奇明军实力大损,已经无力完成漫长的撤退,军政高层私自决定利用中立国(英国)的商船逃离城市,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他们将军政大权临时交给了许进臣,随之而来的是英国人的背弃协议,城市完全孤立,高层的绝望情绪蔓延全城。

    许进臣临危受命并发起维卡斯堡战役,扩展了蒙奇的生存空间,同时,开始实施运河计划脱困。

    普通移民只能看到表象,但是,统帅部和总督府却很清楚千里撤退的风险,明军的殖民扩张太快,对土著的压制骇人听闻,明军如丧家之犬一般通过土著的领地,很难保证这些地方土著会不会倒戈相向,而莫卧尔的强大军队也随时可能吞没失去城防工事的明军。

    莫卧尔十几万大军围城十月,国库空虚,后勤不济,从零散的消息中,他们也确定蒙奇明军已经虚弱不堪,莫卧尔皇帝在欧洲殖民者和臣民的支持响应下,决定发起总攻,解决蒙奇的明军。蒙奇军民得知莫卧尔大军可能发起全线进攻,全城再次陷入恐慌,高层不得不提前发起运河计划。

    莫卧尔的军事制度落后,十几万大军的调动很难做到协调一致,皇帝的军队跑的快,营地最靠前。肖楚联借助运河的水淹突入莫卧尔皇帝的营地,将莫卧尔皇帝吓跑,还没有完成全部军事调动的莫卧尔军立马陷入混乱,但因为地方堡垒的收留集结作用,加上明军此时已经没有反攻能力,莫卧尔的损失不大。

    相对于千里大冒险的撤退,统帅部得知莫卧尔军全线溃败之后,更愿意冒险反击,如果能够重创莫卧尔军队,则不仅可以赢得更多的谈判筹码,撤退道路上也要轻松许多,但此时统帅部的权威已经不足以领导指挥全军,仓促出击的明军也完全不看好这场反击。许进臣和徐四海敷衍了事,急于建功的赵思远却因此而陷入困境,随后明军再次遭遇惨败,军民损伤上万人(本来有机会从容渡河,反击将这些时间浪费了)。

    撤退的道路上,明军更加艰难。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起初对明军是无限信赖的,明军进入南亚从未遭遇败绩,甚至莫卧尔皇帝的近卫(御林军)也被消灭。本塞拉斯战役虽然战败,普通民众并不放在心上,这场战役,明军损失了一万多人,但大多只是辅助部队和孟加拉仆从军。撤入蒙奇城的明军有上万人,莫卧尔军也只是远远地包围,没有信心攻城。莫卧尔的围城是个缓慢的过程,利用堡垒步步紧逼,等蒙奇军民回过神来的时候,堡垒已经锁死了蒙奇城的生存空间,粮食药品匮乏,饥饿疾病横行,高层安慰他们说,目前正在和平谈判,出于对明军的信任,移民们面前坚持下来,到后来,暴躁的移民对高层极度不满时,明军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并用军队压制他们的愤怒。移民在高层的欺骗让他们对高层产生了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导致了后期的反抗,乃至再后面的武装暴动(许进臣自请,血腥镇压)。

    内外交困之下,高层隆重打出了“英雄”的招牌,无比幸运的肖楚联成为了全民希望的寄托,一定程度上团结了军民,但也引起其它将领的不满,这种不满造成的后果是很难预料的。

    基本架构就是这样,需要处理的逻辑线太多,区分轻重让我头疼,很多细节因为缺乏经历,想象匮乏地不知怎么描述,。

    唉,名作家就是名作家,就算我有他们的意识,也写不出他们的层次,盲目地追求那个层次是会累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