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帝寄奴 > 第039章 放虎归山

第039章 放虎归山

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武帝寄奴 !

    徐羡之讲完徐道覆的话,叹了一声说:“徐道覆虽为盗匪,实非凡才啊。卢循落入如此颓势,全赖徐道覆周旋。”

    桓修听徐羡之这样的感慨,不禁有些动容。他问徐羡之:“依宗文之见。我们当如何处之?”

    徐羡之环顾了帐中一圈,见大家都望着他不说话,他才开口说:“如此情形,灭卢循实乃举手之劳。然而灭之后该当如何?却非易事。自当年会稽失守之后,浙江之南朝廷实难控制。选文官武将易、派守卒难。大晋国良将众多,而兵源却不足。

    当年汉高祖平定天下,韩信、曹参等军功赫赫,张良、陈平等奇计连连,然而第一功臣,却是萧何莫属。何者?萧何于政,能抚民;于民,能募兵。我大晋国此时不乏韩、张,却缺萧何。如萧何一般的募兵奇才倒也曾有过一位。”

    他说到此处,有意顿了一顿。

    大家一愣,想听听徐羡之说的这个人倒底是谁。不过,很快大家就明白了,他所指的其实是孙恩,不禁相视一笑。

    徐羡之也笑了笑,接着又说:“卢循毕竟不及孙恩的募兵之能,但是卢循剿灭之后,孙恩的徒子徒孙尚在,他们另扯大旗扬臂召兵募勇,也非难事。卢循虽为贼首,但毕竟尚读过些许孔孟之书;他虽为乱一方,但终不能成大器。留卢循一命,孙恩的徒子徒孙便会聚于卢循麾下,以免四处为害。此于我利大于弊。不知各位是否认同?”

    剿灭孙恩、卢循,本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职责。现在听徐羡之一席话,倒觉得也有一些道理。毕竟,目前的朝廷的的确确是不可能将精力过多地牵制在南方。朝政也好、民政也好、军政也好,均处于多事之秋。像我这样的以军功晋身之人,自然可以把贼众尽行剿灭,但桓玄、桓修之辈,当然要权衡个中的利害。

    果然,听了徐羡之的话后,桓修不待众人发言就开口说:“宗文此言果然精辟。既然剿灭卢循利小于弊,但也不能放任他在南方为乱。如之奈何?”

    徐羡之没有说话。桓修又把目光投向我。

    我听了徐羡之的话后也在心里权衡。如果剿灭了卢循,桓玄的确是有可能变本加厉的残害北府将士。留着卢循在,也许还能牵制桓玄。但卢循毕竟是贼,这次把他困在内地使其不能再逃回海上,如不趁机斩草除根的确会令我耿耿于怀。

    我权衡了一番说:“卢循、徐道覆等贼原本是期望能占据一郡休养生息,以便与王师争雄。但是,贼人们又误判了太尉剿贼的决心,所以才会如此大胆地在南方生事。此次将其尽行剿灭确实易如反掌。但正如宗文所述,卢循毕竟不同于孙恩。

    数月来,卢循治下之永嘉远远强过朝廷治下之永嘉。如果卢循等能痛改前非,真心归附于朝廷,倒不失为为朝廷广纳人才。毕竟贼人中不仅仅只有徐道覆一个人才。然而如果眼下放虎归山,恐怕还会为害不浅。

    不如暂且把贼人逐回海岛。派兵封锁出海之路,令一良将守之,将他们困于海外。等这些贼人在海外无所作为、军心涣散时,再分化之,选其中精明强干者招为我用。余下贼人碌碌无为,也就自然散去了。”

    这个建议如果被桓修采纳,就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桓修令我带兵守海路;二是桓修派另一将驻守,而带我回京口。二者于我孰利孰弊,此时是难以断定的。

    令我回京口,我就可以与建康、京口的义士们一同策划如何反桓玄;令我驻守海路,我便可以把义士们召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经营势力,学卢循一样建立反桓的基地,甚至还可以把卢循的势力招募进来。而后高举义旗,率军攻入建康。

    桓修听了我的建议,也摸了摸胡子,但是并没有说话。

    之后尽管众人议论纷纷,但是桓修并没有最终表态,所以没有一个结果就散会了。

    夜间,桓修把我召到他的寝帐。

    他摒退亲兵后,让我坐到床上,然后轻声对我说:“昼间之议,德舆以为如何?”

    “徐羡之之论,颇有些道理。因而,我个人以为此时留着卢循,也许将来有用处。”

    桓修点点头,说:“德舆与宗文之论,与我不谋而合。卢循、徐道覆虽非等闲之辈,不过有德舆在,这二人也无能为。只不过……”他又压低了些声音说道:“太尉对你另有差遣。”

    “哦?有何差遣?末将自当效犬马之劳。”

    “镇京口,定建康。”

    我听了故作大惊:“这……这……镇京口乃将军您之职,定建康非太尉亲为不可。我乃区区小将,何敢当此大任。”

    “德舆不必过谦。此话本不当对你讲,然而你我相处多时,彼此颇为了解。岂不闻功高震主之言?太尉功高,于皇上便有震主之嫌,于朝臣便有大权独揽之嫌。太尉非不愿放权,乃是因不得已而为之。

    太尉倘一日不治事,建康风气便有一日不清朗。建康、京口、姑孰乃关系大晋国安危之重镇,怎能轻易任命他人?德舆自然也知我与太尉之关系。建康乃多事之地,太尉曾希望我能入朝辅政,北府之事自然就会交与足下。”

    “这个……”

    “德舆乃北府名将,行军打仗之事,实非我等所能为。前日会稽之战,亏得德舆相助,才保得我声名。自彼时起,便自知与德舆相去甚远。我也无意久驻军中,此番败了卢循、徐道覆之后,我自当申明太尉,早还建康。京口之事,如有德舆尽力,太尉当宽慰许多。”

    至此,我终于明白桓修夜间找我来的意思。与其是想推心置腹的声称要把北府大权交给我,倒不如是说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试探。毕竟,击败孙恩时刘牢之是主将,军功以他为大;这次击败卢循,虽然桓修是主将,但军功却是以我为大。目前我在军中的声誉,除了桓玄本人以外,已经无人能及了。

    铲除了北府等各路将领的桓玄对我有所猜忌自然是难免的,但他一再给予我优待,又留下我当北府副将,协助桓修治宫,必然还存有重用我的想法。这一点,却使我有些许从容的余地。

    想到此处,我就对桓修说:“承蒙如此看重,德舆将追随太尉、将军,效忠大晋国。然而,建康、北府乃军政重地,非太尉、将军不能镇守。我刘裕虽然偶尔打了几场胜仗,但并不代表我有太守、将军之才。京口、北府事关重大,切不可假以他人。此乃赤诚之语,万望莫要见怪。”

    桓修见我说得中肯,也不再纠缠这个话题,欣然道:“既然德舆如此,我当如实禀明太尉。平定卢循之后,德舆将任何职,当由太尉作主。眼下,且以德舆、宗文之见,将卢循等逐之海岛。只是镇守海路之将难得其人。”

    我说:“太尉旗下战将云集,莫若从荆州军中选一上将任会稽内史,以镇守海路。”

    桓修听到我说推荐由荆州军掌管海路,他的脸上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表情。

    尽管已经确定了暂且放卢循一条生路,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让卢循把晋安的残军全带走。

    卢循带兵逃往海上的路途中,多次中了我军的埋伏。等到他到达海边时,身边只剩下不足百人。我军远远地看着这些人仓皇上船,逃到海上,心中才安定下来。

    桓修留下一军以防御卢循,而后一面上表朝廷报捷,一面班师回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