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美娱之花瓶影帝 > 第513章 校园事件

第513章 校园事件

作者:七七家d猫猫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美娱之花瓶影帝 !

    第513章 校园事件

    格斯-范-桑特,一位风格独特并且一直在研究镜头语言的导演,他的兴趣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拉长镜头的长度去呈现角色和景象的状态,用摄像机镜头去捕捉时间。

    就在去年,格斯和马特-达蒙、卡西-阿弗莱克(Casey-Affleck)花费十天拍摄了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影,“杰瑞”——

    整部电影只有五十个镜头,和其他动则上千个镜头的电影比较起来格外简洁,并且从头到尾就是马特和卡西两个人在沙漠里行走,一边行走一边聊天,以一种极简主义的方式进行自我探索和剖析。

    在今年年初上映,毫无疑问是一次独特的尝试。

    从这样一个项目,就能够看出格斯对电影的探索了;在美国独立电影领域,格斯毫无疑问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早在1989年,“迷幻牛郎”就让格斯闯荡出了名号;1991年,他和瑞凡-菲尼克斯(River-Phoenix)、基努-里维斯合作拍摄“我私人的爱达荷”更是奠定他在影坛的一席之地,证明自己作为导演的独特魅力。

    1997年的“心灵捕手”和2008年的“米尔克”前后两次让格斯收获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导演提名,攀登事业巅峰。

    整体而言,格斯是一位相信镜头并且热衷镜头的导演,他格外喜欢用摄像机镜头去捕捉演员和角色碰撞的状态,所以他镜头里的演员总是能够奉献迷人的表演,演员魅力甚至一定程度上盖过电影本身。

    不过,格斯自己身上远离主流视线淡泊名利的气质很强,他从来没有执导过任何一部商业电影,“心灵捕手”的优秀票房表现更像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更多时间总是专心致志地撰写剧本研究电影,这使得人们对格斯这位导演并不熟悉。

    提起“我私人的爱达荷”,人们想起的是瑞凡-菲尼克斯;提起“心灵捕手”,人们想起的是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但非影迷的话,恐怕不会记起格斯。

    于是,达伦才询问了一句。

    “你知道一位导演格斯-范-桑特吗?”

    安森嘴角的笑容上扬起来,“当然。年初在电影院观看‘杰瑞’,我直接在放映厅里睡着,差一点就感冒了,我怎么可能忘记。”

    前半句话,达伦还以为安森准备恭维一番格斯,正在惊讶;后半句话,画风就转向一个未知领域,一下没有忍住,达伦就笑出声来。

    “哈哈,你可以和格斯谈论看看。老实说,那部电影我可没有看过,上帝,卡西和马特到底在想什么。”

    卡西-阿弗莱克,本-阿弗莱克的弟弟,同时也是格斯的隔壁邻居,再加上马特-达蒙,他们全部都是日常玩在一起的——

    “杰瑞”这个项目,就是格斯在欣赏长镜头大师贝拉-塔尔(Bela-Tarr)七个半小时作品“撒旦的探戈”之后产生的灵感,和邻居卡西坐在一起讨论出来的。

    “男孩是如何变成男人的。”安森满脸认真地回答达伦的提问。

    达伦:???“哈?”

    慢了半拍,达伦才意识到怎么回事,不由哑然失笑,“孩子,你和格斯应该能够一拍即合。”

    说完,达伦直接笑出声。

    “这是好事。”

    “事情是这样的,伱还记得前年——不对,大前年——哇哦,1999年居然已经过去那么久了吗?时间真快,总之,1999年的科伦拜吗?”

    记得,怎么可能忘记?

    哪怕安森是穿越过来的灵魂,前世在太平洋彼岸也听说了这个新闻,轰动全球的校园枪支暴力案件。      1999年四月二十日,位于科罗拉多州丹佛郊区的科伦拜中学发生校园枪击事件。

    两名青少年学生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之内,在引爆炸弹未果之后,持枪扫射,枪杀了十二名学生和一名教师,并且造成另外二十五人受伤,最后两个人自杀身亡。

    这起事件被视为北美历史上最血腥最暴力的校园枪击案,一直到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事件爆发为止。

    事件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恐慌,全面引发人们对社会边缘人、校园暴力、青少年抑郁、暴力电影暴力游戏、宗教信仰等等诸多议题的种种关注。

    一直到2002年,围绕事件的讨论依旧没有平息。

    准确来说,就在不久之前,一部名为“科伦拜校园事件”的纪录片登上戛纳电影节,再次引发全面关注,电影拿下五十五周年纪念奖之后也登陆北美展开全面公映。

    关于暴力、关于生命的探讨,永远都不应该被忽略。

    等等,科伦拜中学、格斯-范-桑特?

    关键词碰撞在一起,安森一下就想到了一部电影——

    第五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得主“大象”。

    “大象”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又是格斯对电影语言的一次探索,电影以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一所普通中学的一段日常,再普通再简单再风平浪静不过的一段日常,然后在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里用枪支暴力蛮横地把一切摧毁。

    电影里,格斯的导演视角是冷静的乃至于抽离的,他没有站在任何角度进行剖析或者表态或者谴责,以一种近乎冷血的姿态呈现平静底下的暗潮汹涌,却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压抑、躁动、疯狂展现得淋漓尽致,制造出一种不寒而栗的冲击力。

    前半部分,格斯用琐碎而细腻的白描手法塑造出一个个普通而鲜活的学生形象,把他们当作人看待;结尾部分,格斯再用蛮不讲理的姿态把所有人碾压粉碎,冰冷残酷地不把人当人看,这样的反差和冲击将影像里流动的残忍和血腥完美展现。

    毫无疑问的一部杰作。

    人们对格斯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不羁的天空”里的孤独和茫然、“心灵捕手”的温柔和励志,然而格斯却轻描淡写地抛出一部“大象”,彻底颠覆一切想象。

    可是,如果安森没有记错的话,格斯拍摄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全业余班底,电影里出现的全部角色都不是演员,就是普通学生而已——

    否则,格斯需要的话,马特-达蒙或者阿弗莱克兄弟都是一句话的事情,他根本不需要担心演员的问题。

    更不需要达伦的帮忙了。

    难道安森猜错了,达伦正在讨论的项目不是“大象”?

    安森没有着急跳入结论,保持耐心,顺着达伦的话语往下说,“当然,所以格斯是准备拍摄一部关于科伦拜的电影吗?”

    达伦也没有再继续卖关子,直接切入主题。

    “对。”

    所以,的确是“大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