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 第72章 贺拔胜:名将西归

第72章 贺拔胜:名将西归

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敕勒歌:两魏英雄传 !

    536年,九月,长安。

    北边被高欢打得措手不及,南边被萧衍逼得割地求和,又眼睁睁看着诸多重要官员搬家式的叛逃,这段时间宇文泰已经郁闷得快哭了。

    他毕竟只有二十九岁,在很多人眼里还是个毛头小伙子,资历不够深,出身不够硬,现在却要作为顶梁柱撑起整个西魏的江山社稷,凭借破败的关中对抗强大的东魏和南梁。在顺风时候还好,一旦进入逆风期,局势越被动,他承受的压力就越大。

    好在否极泰来,在入秋的时候,宇文泰终于收获了一个久违的好消息。

    流落南梁两年多的传奇名将贺拔胜回来了。

    促成贺拔胜回归的最大功臣,是去年年底刚刚投奔过来的赵刚。

    赵刚是元修在位时候的阁内都督,在元修跟高欢对抗的时候,他奉命到东荆州召集刺史史冯景昭领兵去洛阳帮忙,结果还没来得及出发,元修就放弃洛阳逃亡关西。赵刚很执着,他说服了冯景昭跟他一起去关中找元修,但没想到部队在路上被响应高欢的州民劫杀,赵刚在逃跑时落入荆蛮部落之中。

    虽然深陷异族,但赵刚依旧没有放弃,他充分发挥了自己擅长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抓住一切机会给身边的蛮族上课讲道理。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蛮族居然真的被感动了,或者是被烦得不行了,最终把赵刚放了出来。

    赵刚出来之后,发现外面已经变天了,东西魏彻底分裂,元修也已经不在了。赵刚原来是元修的人,跟高欢势不两立,而且在他看来,元修已经把北魏的正朔带到了西面,高欢这边立了新皇帝也没用,因此他选择投奔西魏。

    据赵刚自己所述,他不仅自己过来了,还说服了东魏现任东荆州刺史李愍举州内附。然而这个说法根本没办法验证,因为荆州的独孤如愿已经被侯景和高敖曹赶到了南梁,东荆州离关中更远,就算真投奔过来宇文泰也不敢派兵去接收。而且李愍本人很快就去世了,是真是假已经死无对证。

    但不管怎么说,在西魏当前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赵刚作为前朝大臣能够不忘初心千里来投,正面意义还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宇文泰也没有过多质疑。赵刚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封阳邑县子,后来又进爵为临汝县伯。

    赵刚入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西魏朝廷派人去南梁把贺拔胜和独孤如愿请回来。

    这两个人都是当时顶级的名将,而且每个人手下还有诸多追随者,如果能把他俩请回来,对西魏巩固局势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但宇文泰还是隐约有一点儿担心。独孤如愿倒还好,麻烦的是贺拔胜。

    贺拔胜的资历没人能比,他从最初破六韩拔陵叛乱的时候就挺身而出,追随杨钧守卫怀朔,袭杀卫可孤,协助元渊平定六镇,之后跟随尔朱荣入洛阳、擒葛荣、拒韩楼、破元颢,名震天下,而当时的宇文泰还只是个没人知道的小朋友。

    更重要的是,贺拔胜是武川派的老大哥,现在所有武川将领,有一个算一个,要么曾经是他的部下,要么就是他三弟贺拔岳的部下。老领导回来了,会不会对现在的管理工作造成混乱?

    不过宇文泰对自己很有信心,他权衡之后,觉得还是把贺拔胜请回来对大局更有利一些。贺拔胜的战斗力和象征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如果因为忌惮而不去利用,那就太小家子气了。而另一方面,贺拔胜政治能力不及格这件事也已经有目共睹,他不适合也没能力当老大,应该不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

    最终宇文泰点头同意,让赵刚去负责具体推动这件事。

    当时南梁和西魏之间还在打仗,赵刚各种拉关系走后门,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把书信送到了贺拔胜的手中。

    贺拔胜在南梁这两年多过得其实并不开心。当时北朝投奔到南朝的将领很多,大部分人也都被萧衍委以重任,但贺拔胜是个例外。萧衍估计也听说过贺拔胜的黑历史,担心他再玩临阵倒戈那一套,所以只是把他当作贵客供起来,从来不派他出去打仗。

    贺拔胜的坏毛病的确还是没改,立场非常摇摆不定。他原来支持西魏是因为元修在那边,没想到元修很快就被宇文泰给搞死了,而他的家人和大哥贺拔允现在都留在东魏,据说受到的待遇还很不错。这种情况下他也不知道支持哪边比较好。

    但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终于让他跟高欢彻底决裂。

    贺拔允被东魏朝廷给赐死了。

    虽然是大哥,但贺拔允的能力相对他两个弟弟来说要逊色很多,而且他对高欢也没有那么多敌意,更多的是欣赏和支持。当初正是在贺拔允的配合下,高欢才从尔朱兆手中拿到了六镇镇民的指挥权,后来信都起兵的时候,贺拔允也始终跟高欢站在一起。高欢对贺拔允也非常敬重,让他担任朝廷的太尉,封燕郡王。

    但问题是贺拔允的身份太特殊,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在关西拥兵自重,一个去荆州招兵买马,都卯足了力气跟高欢做对,最终两人一死一逃,也都跟高欢有直接关系。所以在旁人看来,贺拔一家跟高欢已经是势不两立的态势,贺拔允作为大哥,不可能不帮弟弟出头,他现在虽然没有什么动作,但背后肯定有阴谋。

    东魏成立之后,贺拔允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除了高欢之外,所有人都怀疑他有异心。高欢虽然表面上还处处为贺拔允解释开脱,但其实心里也很没底。

    终于在一次打猎的时候,有人告状说贺拔允偷偷弯弓搭箭要对高欢下黑手,还有不少人站出来作证,言之凿凿不容分辩。这下高欢也拦不住了,贺拔允终于被东魏朝廷下令赐死。

    平心而论,这件事情高欢做得有点小气。当年诸葛亮兄弟分事三国,都深得各自主君的信任,发展得也都很好,高欢实在不应该因为这个原因怀疑贺拔允。高欢事后也非常后悔,他亲自出席了贺拔允的葬礼,想起旧日的恩情,不禁涕泪横流。

    贺拔允死后被追赠太保、定州刺史、都督五州诸军事。

    但人都死了,哭和追封都没啥用了,反倒有点儿假惺惺的感觉。

    贺拔胜得知大哥贺拔允死于高欢之手,又想起当初三弟贺拔岳的死也是高欢一手策划的,他终于整明白了,高欢才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敌。于是他屡次去找梁武帝萧衍,请求领兵去跟高欢决一死战,为兄弟报仇雪恨。

    萧衍不同意。东魏现在兵强马壮,负责镇守河南地区的侯景和高敖曹又都是狠人,还是不去招惹的好。再说了,国家的军队岂是用来给你报私仇的。

    贺拔胜郁闷得要死,无奈之下,终于动了投奔西魏的想法。但他对宇文泰是否还会收留自己很没信心,毕竟自己在高欢占上风的时候曾经退缩过,没有去关西跟宇文泰并肩战斗。

    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他意外地收到了赵刚的来信,得知西魏朝廷正热情地邀请自己回国效力。贺拔胜大喜过望,他马上把部下们召集过来,商量回归西魏的事情。

    大家都是北朝人,能回家当然都很高兴,于是由贺拔胜的大行台郎中卢柔执笔,给萧衍写了一封请求北归的表文。

    萧衍是个文化修养很高的人,他看了表文,觉得文采飞扬,写得非常好。当得知表文是卢柔所写,便派人过去把卢柔大大夸奖了一番,又送了许多丝绸锦缎作为赏赐。

    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这样来回折腾了好几次,萧衍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提同意这两个字。

    贺拔胜郁闷了,这个老头明显就是不想放我回去嘛。这可咋整,总不能自己偷着跑回去吧?

    大都督史宁对南梁的情况摸得比较熟,他对贺拔胜说:“将军别愁,我知道梁朝皇帝最信任朱异,不如咱们用朱异做突破口,让他去帮忙说几句好话肯定管用。”

    贺拔胜也没别的办法,只好让史宁去试试。

    朱异是南梁的中书通事舍人,相当于萧衍的高级秘书,非常受萧衍的器重和宠信。萧衍虽是开国皇帝,但登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最近国家太平,他的年纪也大了,逐渐开始崇信佛教,怠于政事,无论是军旅谋划、州郡设置,还是朝廷大事、诏书撰写,基本都交给朱异来处理。

    另一方面,朱异的能力的确也非常突出,他博闻多识,精明强干,比其他那些只会空谈的南朝大臣要强得多,说话办事都很合萧衍的心意,所以几十年来恩宠不衰。

    史宁找到朱异,跟他东拉西扯聊家常,最后终于谈到了自己当前的处境。

    史宁道:“我跟贺拔将军等人为贼人所迫,背井离乡流落江南,多亏了皇上和大人的收留和关照才得以苟活下来,这些大恩大德,我等终身难忘。现在我们已经在贵国滞留了两年多的时间,国仇家恨,痛心入骨;思乡之苦,夜不能寐,大家做梦都想着能够再见一眼故乡。听说现在两国已经通好,希望大人能成全我们这个小小的心愿。”

    史宁越说越伤感,感觉如果不是碍于面子,几乎就要抱着朱异开始哭了。

    朱异被感动了,他对史宁道:“我很理解你们的感受,桑梓入梦,故土难离,谁又能忘记自己的家乡呢。这样吧,我找机会去跟皇上禀告一下,尽量帮你们达成心愿。”

    朱异说得很客气,但实际上他同意了就相当于萧衍同意了。没多久,贺拔胜等人就得到了朝廷的放还许可。

    南朝是礼仪之邦,离开建康的时候,梁武帝萧衍亲自到南苑为贺拔胜举杯饯行。贺拔胜非常感动,从此之后,他决定终生不再射杀南向的鸟兽,以表达自己对南朝的感激之情。

    独孤如愿以及帐下的杨忠和宇文虬等人这次没有跟贺拔胜一起走。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担心回去的人太多,萧衍不同意,更重要的是,独孤如愿放弃荆州南逃的行为严格来说属于丧师辱国,追究起来是要被咔嚓掉的,所以最好贺拔胜先回去探探路做做工作,把危险解除掉再说。

    从建康到关中必须经过荆州。荆州现在已经是东魏的地盘,被抓住就不好玩了,所以众人一路上都非常小心,生怕被人发现。

    没想到走到襄城的时候,还是暴露了。

    高欢在南梁也有很多眼线,很快就得到了报告。他得知贺拔胜要去西魏了,也非常紧张。宇文泰本来就已经很不好对付,如果贺拔胜再过去帮忙,岂不更是如虎添翼?当时正好侯景在荆州附近,高欢命令侯景赶紧率领轻骑前去拦截。

    贺拔胜一行人正在做船北上,突然发现东岸有骑兵杀过来了,贺拔胜一见不好,再走水路肯定会被抓到,他当即命令大家把船停靠在西岸,走山路进入关中。

    众人把沉重的东西统统扔掉,仅带着随身的干粮,专挑险要的山岭冒险前行,终于甩掉了东魏的追兵,但队伍的损失也非常惨重。

    当时虽然刚刚入秋,天气却异常寒冷,山中阴雨绵绵不绝。大家连累带饿,死亡人数超过一半以上。卢柔是个书生,体力不行,在丰阳(今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附近的时候还掉队迷路了,一个人在枯树下过夜,雨寒衣湿,差点儿冻死。

    众人在秦岭之中披荆斩棘走了几百里的山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长安。

    贺拔胜到了长安之后,在皇帝元宝炬面前诚恳地谢罪,元宝炬也握着贺拔胜的手唏嘘不已。过去那些事情风云变幻过于复杂,只能说都是天意,不能怪到贺拔胜头上。

    西魏原来的太师长孙稚已经在去年去世了,元宝炬当即下旨册封贺拔胜为太师。

    阔别多年之后,还能再次见到贺拔二哥,宇文泰的心情也非常激动。两人谈及贺拔岳和贺拔允的死讯,都悲痛欲绝,发誓一定要为兄弟报仇雪恨。

    贺拔胜带回来的也都是很厉害的人。宇文泰久闻卢柔的大名,任命他为从事中郎,跟苏绰一起处理机密事务。史宁也被加封为侯爵。

    然而,等高兴劲过了之后,原来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宇文泰是西魏的创建者兼实际控制人,为了体现地位,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论官职大小见了他都要参拜。但贺拔胜初来乍到,并没有意识到宇文泰的地位已经如此之高。他认为自己的资历年龄无人可比,现在又是当朝太师,焉有前辈参拜后辈的道理。

    于是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宇文泰跟贺拔胜之间总是有种异样甚至稍显别扭的感觉,一群人去跟宇文泰议事,大家都躬身参拜,只有贺拔胜鹤立鸡群一般站在队伍里,跟宇文泰四目相对,颇为尴尬。

    宇文泰其实也没有过于在意这件事。贺拔一家对自己恩重如山,当初正是贺拔胜挺身而出,把自己从尔朱荣的屠刀下救了出来,后来又是因为贺拔岳的全力提携,自己才能拥有今天的一切。跟这些比起来,眼下这个小小的礼节分歧根本不值一提。

    但时间长了,贺拔胜自己感觉出来不对劲了。他慢慢发现,在西魏朝廷里,皇帝元宝炬只是个橡皮图章,宇文泰才是这边的老大。哪怕是赵贵、李虎、寇洛这些曾经的武川同乡兼部下,现在见到自己也只是表示尊敬而已,全都唯宇文泰马首是瞻。看来我投奔的目标其实不是西魏,而是宇文泰。

    现在自己寄人篱下,无权无兵,说话也没人买账,如果再不识抬举乱摆架子,岂不是给众人笑话么?

    算了,我本来就是个只会打仗的人,还是摆正位置,安心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吧。

    但这个弯怎么拐才好?如果突然改变做法好像太不自然,需要找个合适的机会才行。

    正好有一天,宇文泰在昆明池宴请诸位大臣,席间看见池中有两只野鸭游了过来,宇文泰一时兴起,把弓箭递给贺拔胜道:“很久没能见到您射箭了,今天正好有机会,您给大家露一手助助兴好不好。”

    贺拔胜的箭术依旧是顶级的,他接过弓箭,随手一箭就同时射中了两只野鸭。在众人齐声喝彩的时候,贺拔胜趁机向宇文泰第一次行了正式的参拜大礼,他对宇文泰道:“这都不算什么,如果我贺拔胜能够有幸追随大丞相去征讨四方,那些叛臣贼子都将是这个下场。”

    宇文泰大喜,看来贺拔二哥的情商终于涨了不少,他赶紧把贺拔胜扶了起来,大家重新入座,尽兴而归。

    从此之后,贺拔胜正式承认了宇文泰的地位,西魏的战斗力也由于他的加入而明显增强。

    可惜宇文泰并没有高兴多久。秋天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由于一场意外的天灾,关中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百姓饿死的非常多,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人相食,死者什七八”)。

    更麻烦的是,这次灾荒给了高欢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他一方面主动派人去跟梁武帝萧衍和谈,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兵力,准备对关中发动全面的进攻。

    这次不是试探,不是偷袭,而是东魏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对决。

    趁你病,要你命,没什么可说的。

    西魏政权还会不会继续存在下去,完全取决于宇文泰能不能顶得住这次生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