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234.第234章 干扰吊舱,逆向工程

234.第234章 干扰吊舱,逆向工程

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234章 干扰吊舱,逆向工程

    “我们的飞行员干得漂亮碍…”

    心情大好的常浩南直接来了个拳掌相交,啪的一声在会场里面有些惹人注目。

    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想要用牛逼二字进行评价,但话到嘴边还是被他给强行吞了回去。

    毕竟这可是在三座门呢,有些不太文雅的口癖还是得收敛一些。

    不过刚刚的声音还是吸引到了会场另外一边几名飞行员的目光。

    能干开飞机这个行当的,视力自然全都过关,因此即便隔着几十米的距离,还是很快有人认出了常浩南。

    于是几分钟后,又有几个人围在后者周边加入了讨论。

    常浩南在几个月前00批次交付试用的时候曾经跟郑良群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只不过当时他跟海航9师25团的两名同志聊得更多一些。

    “恭喜郑副师长取得华夏航空兵部队的第一个超视距击落战果,也给咱们航空工业的产品长脸了1

    郑良群的击落刷新了诸多华夏航空兵部队的记录,最直接的一条是自1967年以来取得的首个实战战果,但“三十年来第一个”肯定不如真真正正的“第一个”来得好听。

    “诶,常工说得什么话,明明是你们的装备给了我们这些飞行员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要是没有刚刚接装的新飞机,那我们就算抓到了米格25进犯的时间窗口,也只能是鞭长莫及埃”

    能看出来对面的飞行员同志正在尽力克制自己的笑容,但显然效果并不是非常好。

    毕竟就连杨奉畑在谈到歼8C取得战果的事情时都能开心得跟个孩子一样,就更别提亲自击落米格25的郑良群了。

    哪个战斗机飞行员不想给自己的座机侧面刷上一个真正的击落标识呢?

    更何况正如刚刚常浩南所说,这可是第一个超视距战果。

    华夏军队从8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理论上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飞机,到现在为止将近10年时间,连打过超视距空靶的飞行员都寥寥无几,而他郑良群已经拿到一个战果了。

    遥遥领先于同行!

    绝对是能进军史的成就。

    甚至可能让他有机会在全军推广自己的经验和训练方法——

    以后海空军所有飞行员说出去都是自己的至少半个徒弟。

    光是想想就刺激好吧。

    现在郑良群恨不得见到一个人就来一句“你怎么知道我打下来一架米格25?”,然而由于赴国外作战的特殊性,偏偏他又无法跟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分享这种喜悦,就连这次受勋都要以其它名义进行,每天憋得相当难受。

    “那个吊舱具体怎么回事?已经开始研究了么?咱们能不能参考一下逆向仿制一个出来?”

    也有过类似感觉的常浩南知道那种成就感憋在心里没法往外说的痛苦,所以如同连珠炮一般迅速丢出了好几个问题。

    满足自己的好奇只是顺便,主要是给郑副师长创造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

    果然,当总算面对着一群不用遮遮掩掩的人,而且还有人给搭梯子的情况下,平日里话并不算多的郑良群还是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102中队的米格25只是最基础的RBK型和RUS型,原本只有昼间的照相侦察能力,虽然很难对付,但真论实际威胁其实不算大。”

    “但最近几次他们飞的明显不是正常光学侦察的航线,后来我们把飞机打下来,抓住飞行员一审才知道,那边不知道怎么跟老美勾搭上了,CIA给米格25挂了一个可以同时进行主被动雷达侦察的多功能吊舱,既可以进行SAR扫描,也可以自动侦测并收集雷达信号。”

    “这么厉害?”

    常浩南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只需要当好一个捧哏。

    郑良群点了点头继续道:

    “还不止呢,我们这次准备进行拦截的时候,他们还连续施放了好几次电磁干扰,不管是地空导弹阵地还是我们的截击机,都会在切换到跟踪模式准备发射导弹的时候丢失目标,也是这个吊舱搞得鬼,被俘飞行员说是可以给雷达制造一个假目标。”

    “那你们最后是怎么把他打下来的,难道是用机炮?”

    “当然不是,在那个高度用机炮风险太大了,而且效果也不好。”

    郑良群并没有透露当时他们真的考虑过这个以命相搏的方案,毕竟最后还是没用上,说这些显得矫情。      一直在旁边跃跃欲试的陈家亮总算得到了一个插入话题的机会:

    “说起来,我后来听电科集团的工程师说,最后我们能克服电磁干扰,还是因为常工您的启发来着。”

    “因为我?”

    常浩南对于话题突然被引向自己感到有些意外。

    “是啊,一个姓郭的14所工程师告诉我们的,说是受到您的一篇论文启发,在歼8C的1472雷达上设计了一个抗拖引干扰的模式,以损失一些雷达刷新率和探测距离为代价,可以免受欺骗式干扰的影响,然后我们就发射了两发霹雳11,把那架米格25打下来了。”

    陈家亮双手在半空中比划着,向常浩南等人介绍整个作战最精彩的部分。

    “后来我们跟巴空军的空降兵一起,在击落点附近找到了飞行员,还有飞机残海”

    被抢过话头很久的郑良群又见缝插针地接了回来:

    “其中最有价值的吊舱已经被秘密运回国内,交给军工部门去研究了,至于逆向仿制么……这就要看他们的了,反正我们是很希望能有一种类似的装备。”

    在一大段精彩的故事之后,常浩南总算听到了自己最想知道的信息——

    这个颇为厉害的干扰吊舱,应该是刚刚开始被研究。

    也就是说还有他发挥作用的空间。

    “所以现在是哪个单位在负责这件事情?”

    如果这东西就在航空工业内部,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但如果不是的话,可能就得通过丁高恒的关系才能联系到了。

    “当然是我们电子科技集团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常浩南转过头,看到一名戴着眼镜,大概三十岁出头、发量完全不像工程师的人走了过来。

    “郭林,电科14所的。”

    简短的自我介绍结束之后,二人握了握手。

    “很高兴能在这见到容积卡尔曼滤波法的创始人之一,常工您和徐研究员共著的那篇论文,给了我们不少启发,我们的雷达这次能克服干扰抓住目标,也要感谢你们。”

    “这没什么,学术研究嘛,就是应该互通有无的。”

    此时的常浩南关心的显然不是这件事:

    “不知道那个运回来的电子战吊舱,我能不能……”

    还没等他把自己的目的讲出口,早已经猜到他想说什么的郭林就直接回答道:

    “您当然可以参与,实际上,就算今天没找到机会当面聊,我们本来也准备邀请你们二位加入这个项目的,毕竟在控制工程理论领域,现在国内应该已经没有更权威的人了。”

    “我们二位?”

    常浩南注意到对面郭林的目光看向自己的身后,下意识回过头。

    一个身高跟自己差不太多的女人正双手抱胸站在那里。

    “徐研究员?”

    正是之前常浩南做机翼设计优化时合作过一段时间的徐洋。

    “常博士,好久不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