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824章 反航母技术……之一(新的一月,求月票)
“可以。”
王晓模果断回答道:
“之前我应该跟你提过,14所几年前就在研发一款舰载的相控阵雷达,阵面尺寸是4米*4米,当时正受制于大尺寸箱体的结构加工和机电耦合问题,一直落不了地。”
常浩南当然清楚,对方口中的这个雷达就是346型。
俩人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说起来过。
“没错。”
他点了点头:
“我记着TORCH Multiphysics软件发布之后,我们火炬集团刚开始接计算业务的时候,我还特地嘱咐过负责这块的同志,说如果有来自电科14所的项目请求,可以优先执行,但后来好像一直都没收到。”
“因为14所后来组织了一个攻关团队,还专门派人去你们那学习过,最后把阵面的设计问题给攻下来了。”
王晓模解释道:
“现在第一面346相控阵雷达的原型机已经装到毕昇号上面去了,正在测试当中,目前没发现什么结构上问题,说明16平方米级别的阵面,我们还是可以搞定的。”
“目前就是咱们这个第二代T/R组件里面的砷化镓,良品率实在上不来,所以第二面阵已经断断续续造了一年多了,估计到今年下半年才能完工。”
之前他就提到过,如果能寻求到稳定的进口渠道或者实现国产,那么14所希望能在346雷达上面使用砷化镓-双极硅混合元器件。
现在看来,国产化是实现了,但没完全实现。
不过这种事情不用急。
只要能有持续不断的订单,生产技术更新迭代就属于顺理成章的过程。
就像是造相控阵天线阵面一样。
前些年规划空警200的时候,王晓模还说需要靠工人用铣刀手工制作。
结果没过多长时间,火炬-C.B.法拉利集团成立,推出的第一个产品MS45T,就解了燃眉之急。
去年年底常浩南看报表的时候,发现电科集团已经不声不响地陆续买了将近三位数……
而后面第二個四轴联动型号,电科也是首批启动用户。
基本已经是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了。
……
聊了一会关于空警200的事情之后,常浩南看气氛已经差不多,便向另外二人说起了自己此行的具体任务。
“其实我刚才就想问了。”
作为雷达专家,王晓模显然也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
“你说的这个雷达目标识别……应该不只是区分敌我那么简单吧?”
“那是当然。”
常浩南说着从公文包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资料递过去:
“其实也不只是雷达,我的阶段性目标,是希望能通过对多传感器所捕获的信号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来具体判断目标的性质。”
“比如雷达检测到一个速度几十公里每小时的回波,那到底是鸟群还是低速飞行的直升机?”
“或者可见光波段上拍到了一个非常模糊的图像,那么它有可能是一栋房子,还是单纯的地形色块?”
“再或者,声呐监听到一段噪音,到底是生物、海洋背景、还是一艘潜艇?”
“……”
“等一下等一下……”
听着常浩南越说越远,王晓模赶紧伸手制止。
一来是他担心再继续听下去,空警200在自己心里就要从小甜甜变成牛夫人了。
二来,则是他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
一种神奇的可能: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不是可以通过雷达发射电磁波给目标成像,然后借此判断对方,比如说是飞机的具体型号,或者地面目标是坦克还是卡车?”
这绝对是全世界各国航空兵都梦寐以求的功能。
虽然理论上,敌我识别可以靠IFF天线或者数据链来完成。
但实际操作中,IFF由于功率且频率高,因此作用距离很短。
尤其在异常天候条件下,夸张点说,作用距离不如某些战斗部较大的防空导弹的杀伤半径。 而数据链……
至少在2000年这会,哪怕是美军,也无法保证战区内的所有飞机都有效接入到LINK16里面。
哪怕在硬件上都装了终端,但数据传输带宽也会爆炸。
所以,要想在目视距离以外判断一个目标到底是敌是友,其实没什么特别稳妥的办法。
但如果常浩南提供的技术可以做到用机载雷达分辨出目标的外形。
那就不一样了——
你看见一架F16,难道还能不知道是哪边的?
这个思路,倒是让常浩南眼前一亮。
只是很可惜。
他思索片刻之后,还是摇了摇头:
“至少现在还不行。”
“以目前的技术,厘米波和分米波雷达的分辨率实在是不够,最多能看出来目标到底是个车还是个房子,毫米波雷达的精度倒是够了,但探测距离又不够,几乎跟目视差不多,如果用上合成孔径技术,那成像时间太长,探测不到高速目标……”
“嗯……”
虽然想法被否定,但王晓模倒并不沮丧。
毕竟常浩南只是说现在不行,没说原理上不行。
说明未来可期。
这个时候,旁边一名随行的海军军官突然插了一句话:
“听上去……这种技术好像不太适合对付车辆或者飞机,反而适合搜索海上目标……”
“一架歼8和一架F16在雷达眼里很难说有什么特别大的不同,但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油轮,或者其它的什么大型船只……虽然RCS可能差不多,但因为平直甲板的存在,信号特征的区别应该还是挺明显的……”
“1
“1
“1
话音未落,常浩南、王晓模和梁绍修三人几乎同时转头,看向了那名海军少校。
后者被三人直勾勾地瞅着,顿时觉得有点头皮发麻,当即气势一弱:
“那什么,我就随便一说……”
“不。”
常浩南抬起手:
“这可不是随便一说。”
“这可不是随便一说。”
他和王晓模异口同声地说道。
只不过,两个人此时想到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王晓模是觉得,这个技术或许更适合用在反潜/巡逻机上面,用于在安全距离上跟踪监视敌方舰队,以及在复杂海域中找到围壳、通气管或潜望镜的信号特征。
而常浩南的想法则是——
在前世关于反舰弹道导弹具体制导方式的诸多江湖传闻当中,似乎就有类似的技术路线。
尽管在很多年前的反舰导弹中,“挑个RCS最大的砸下去”就已经成为了目标搜索过程中的首要原则。
不过,随着舰艇低RC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雷达反射诱饵的装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已经有些过时了。
而相比于目标失的,更麻烦的问题在于某些民用船只——比如渔船,虽然体积可能不大,但因为外形原因往往有着远超排水量标准的RCS,导致反舰导弹很容易命中目标附近,乃至航路上的吃瓜群众。
以量取胜的普通反舰导弹倒是还好,大不了多打几枚,或者本来想打航空母舰最后命中了旁边的驱逐舰,那也不亏。
但每一发都极其精贵的反舰弹道导弹,乃至反舰高超音速导弹显然禁不住这么消耗。
所以,就需要一个办法,把高价值的目标从视野中分辨出来。
而如同刚才那名军官所言,平直甲板的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作为最有价值的两种目标,信号特征恰好非常特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