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扬锋汉起 > 第三百七十一章安梁之策

第三百七十一章安梁之策

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扬锋汉起 !

    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梁州(1)是古九州之一,西汉时改梁州为益州,晋时又分为梁、益、宁三州,三国时蜀汉便是占据益州及荆州部分。

    要尽快将梁州士族、百姓归服,无非是重用当地士族为官、轻徭薄役待民、抚慰各族百姓等策。

    当初杨思平入梁时,杨安玄就曾让其这样做,起初杨思平按杨安玄所说废除营户,分田地给他们,减免了三成税赋,很得百姓拥戴。

    紧接着杨思平便率军攻打巴西郡、汉中郡,将郡治移至汉中南郑城后,便将杨安玄的叮嘱抛到了脑后,大肆收受财物,命各郡按原例上缴税赋,以屯田为名把原本的营户聚拢种地……

    杨安玄得知梁州情况后,多次致信三叔,提醒他安抚士民之心,不可搜刮过度。杨思平得信后稍有收敛,但见效不大。

    此次毛脩之奉旨入梁攻蜀,涪陵太守文处茂、巴东太守时延祖能念及旧情出兵相帮,下一次就可能起兵作乱了。

    杨思平入蜀不久,又逢仇池和秦国入侵,为稳定局势对原本的太守并没有换动,只是在夺取巴东郡时,原太守师寂随谯良逃走,杨思平命原巴郡太守王琰接任,而巴郡太守授予了朱龄石。

    这些太守多在任上数年,对当地情况熟悉,麾下官吏亦是亲信,要想根植梁州,必须先消除这些人的影响。

    太守之职名义上是朝廷所任,刺史要向吏部奏请方能任免,杨安玄亦无法一下子撤换这么多郡守。

    不过杨安玄想到了互换的办法,将巴东移至汉中,涪陵换至巴西,除了朱龄石外其他人都调动一番,这样便将几人的根系拔除。

    光这样还不够,太守不好换主簿则好任免,当初桓玄以郡丞控制一郡事务可以借鉴,让三叔选用当地士族为主簿、县令、县丞,不妨先让当地士族把控郡政,架空郡守。

    这样做亦有不妥之处,但事急从权,而且士族根植当地会注意名声,由他们施政多半会善待百姓,现在对杨安玄来说就要一个稳字,稳定的梁州胜过一切。

    道教经张陵、张衡、张鲁在蜀地传播发展,已经深入人心。西晋末年,范长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传布天师道,成为道教领袖,“民奉之如神”。

    李雄在成都称帝,拜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天地太师”,是历史上第一个以道教为国教的政权。

    桓温灭成汉,道教依然在巴蜀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青城山古常道观、绵竹严仙观等道观遍布,“巴蜀事道,尤重老子之术”。

    南方天师道经孙恩叛乱,朝廷对天师道管控渐严,而北方寇谦之在平城得到魏皇拓跋珪信任,并对天师道进行改造整顿迎合帝王所需。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传服气异引之法,除旧伪法,革除旧弊。

    在魏皇近臣著作郎崔浩的大力推崇下,寇谦之在北魏广传道教,天师道在北地的影响逐渐增强,雍、司、兖等的百姓亦有信奉。

    杨安玄露出笑容,既然梁益百姓信道,不妨投其所好,派人前去请寇谦之派弟子前来梁州传教,想必其定会欣然同意。想到蜀人喜欢老子,那不妨雕版《道德经》,印个几千本赠送蜀中世家,肯定大受欢迎。

    营户是个不安定因素,谯纵得营户李腾相助取成都后,下令废除营户,将营户入籍为民,此举让谯纵赢得了民心,不少营户应募入伍,谯蜀的兵力增长过倍。

    不得不说,谯纵在安抚百姓上做得不错,打开官府粮仓救助百姓,谯家原本是蜀中世家大族,与不少家族是姻亲,很快得到世家的支持,若有个数十年经营,再夺取梁州,便是蜀汉重生了。

    而杨思平入梁之后,起初还有些作为,随着他借囤田之名以囤民取代营户,营户生活状况却没有大的改善,两相比较这些营户难免心中思蜀。若是谯蜀借机号召营户起义,恐成心腹之患。

    杨安玄叹了口气,其实最应撤换的是三叔杨思平。杨思平为人粗犷贪财,梁州北与秦、仇池,西南有谯蜀等敌,实不能掉以轻心。

    今年雍、兖、司在三州风调雨顺,粟米降至每石一百五十钱,青、扬之地的粟米约在一百八十钱左右,杨安玄怕粮食外流,命各地官府以一百六十钱收粮,各地粮仓皆满,正好运往梁州。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杨安玄打算在梁州募军。雍州募军月给粮三石、免役;八年后准许退役,退役授田;战场立功按制封赏,伤亡将士除了授以田地外还荫及子孙等等。

    有不少跟随杨安玄征战的将士退役,按照军功制度授田并根据授勋享有官俸,有人以勋功入仕,亭长、县尉乃至郡司马都有人担任。

    在雍州每次募兵,前来应征之人络绎不绝,能被选上的人不仅自己开心,家人也兴高采烈,被人高看一眼。

    杨安玄决定梁州先募军一万,月给粮二石、免税役,相关政策同样施行,估算一下每年需粮饷三十万石,万人的吃穿用度约需三十万石;青壮入伍,劳力自然不足,减免税赋势在必行,若遇灾荒还要赈济,这两项加在一起,绝不是梁州百姓所能承受。

    只有从雍、司之地运粮入梁,走水路耗损在二至三成,杨安玄初步估算了一下,若要照自己的打算,需要粮食接近三百万石。

    三百万石,杨安玄无声地苦笑了一下,从最初的千石到十数石再到百万石,如今增至三百万石,随着自己占据的地盘越多,所需的钱粮也变成了惊人的数目。

    打仗,打的是钱粮,这句话是真理。合雍、司、兖三州之力供养大半个梁州,仍让杨安玄感觉捉襟见肘。

    一味的供给肯定不行,杨安玄背着手在院中走动。巴蜀地区其实物产丰饶,三国时诸葛亮凭借着蜀锦(1)支撑起北伐大业,诸葛亮曾感叹“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蜀中盛产桑树,气候温暖湿润,蚕桑种养业非常兴盛,由此衍生出极为发达的丝织行业,蜀锦在众多丝绸中居于首位,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备受王公贵戚们喜爱。

    孔苗曾在集市上见过蜀锦,归来后对自己感叹蜀锦虽好,却非寻常人能用得起。后来湫儿得知,专门买了半匹送给她。

    除蜀锦外,蜀中还产细麻布。杨雄在《蜀都赋》中写道“黄润细布,一筒数金”。黄润,又称“蜀布”,是蜀中特产,这种细麻布未经漂白,其色微黄,故名黄润。这种布以雄麻纤维织成,轻细柔软,可卷于竹筒中,又称“筒中布”。

    黄润布一匹(十丈)二十金,仍供不应求,市面上一出现很快就会购走,秦、魏、燕国商贾将蜀锦和黄润布作为贡品进献给宫中贵人。

    除了布帛外,蜀中另一个特产是井盐,“家有盐泉之井”,蜀地产盐量很高。晋代的盐法是两税盐钱,规定每产青盐一石抽税千钱,百姓购盐还征收食盐税,食盐税摊入百姓田税之中。一盐两税,百姓怨声载道(2)。

    盐铁官营,民产、官收、官运、官销,杨安玄准备变官营为私营,即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给商人发放盐引,通过盐引制简化手续,降低盐价,让百姓得利,商人更是多了发财的门路。

    蜀地矿产丰富,有铁、铜、银等矿,这是都会化作将来征战天下的资本。杨安玄握紧拳头,下定决心先安定梁州再谋取谯蜀,这是自己是逐鹿天下的开始,绝不能让刘裕得了先手。

    安定梁州关键在商,商人逐利,若将盐制转为商运、商销,前往梁州贩盐的商贾肯定会多如牛毛,而制约梁州发展的关键在交通。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杨安玄没有去过梁州,从杨思平、朱龄石等人的信中便能窥见一斑。筑路修桥可是项大工程,梁州原本劳力不足,要大规模地修桥筑路不太现实。

    蜀中百姓为突破山川封闭,发明了栈道、笮桥和铁索桥(3),用竹(藤、铁)索编织而成的架空吊桥,往来于山涧之间。

    关键是人力,杨安玄用手抚着紧皱的眉头,心中希望此时仇池发动进攻,让三叔抓一批俘虏来筑路修桥。

    要发动大量的劳力除了官府征役之外,还有什么法子?杨安玄想起秦惠王石牛粪金的典故来,到哪里找自己的石牛粪金呢?

    脑中闪过前世在四川乐山看到的那尊大佛来,堪称奇迹。乐山大佛修建于唐代,历时九十年才完成,自己并不想雕个乐山大佛出来,却不妨请信佛之人开凿佛像。

    杨安玄笑出声来,天师道入梁布道,自己何妨施舍一座道观,让天师道众为这座道观修路建桥;自己是天师道的有缘人,也是佛子下凡,对于佛道不能偏倚,那便再施舍一座佛寺好了,同样让佛门信众修桥筑路,自己找到石牛了。

    ——

    PS:注(1):蜀锦,号称寸锦寸金,汉武帝曾令益州留下三年的赋税,为宫廷织造一张锦帐。可惜工艺已失传,据称今有复原者,不知真伪。

    (2):文献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立盐法行完全专卖制。光武中兴时停专卖,听民私煮,凡出盐多者置官收税,就场征税始于此。明帝复行官卖,和帝以降又行收税。建安年间,魏武擅权,官卖复兴。晋改行收税,行两税盐,均课于田,税归地丁即始于此。文中所述是个人对这段话的理解。

    (3):中国最早的铁索桥出现于东汉初年,在两晋至隋唐时期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