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金鳞开 > 四七二 人道太子铁骑来(一)

四七二 人道太子铁骑来(一)

作者:美味罗宋汤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笔趣阁 www.cqzfgjj.com,最快更新金鳞开 !

    “以后凡是五日内不会废弃的寨子,必须建墙。”曹宁在师部会议上提议道:“这次河渡寨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如果寨子有墙,战士可以充分利用火器对东虏骑兵造成伤害,也就不会让东虏攻破寨门,平白增添损伤。”

    常志凡听了略有心虚,垂着头没说话。

    河渡寨因为过于简陋,寨墙其实就是一排原木打入壕沟里,跟清军营寨的营造法式一样。当时只是想着够用就行了,实在不行就废弃掉,反正兴城河不缺渡口,只要有渡船很多地方都可以横渡。

    结果却发生了河渡寨之战,战斗激烈程度甚至比宁远防御战还要高出一线。

    “常志凡。”萧东楼突然道。

    “卑职在!”常志凡连忙起身应道。

    “我打算在宁远城再放两个营,仍旧由你指挥,能给我带好不!”萧东楼喝问道。

    “卑职愿以性命担保宁远不失!”常志凡朗声道。

    萧东楼这才点了点头,看了一眼曹宁,道:“打过的胜仗,栽过的跟头,都要时时回味,不要再犯同样的差池。其他也没必要多说什么,诸位都是老于战阵的了……张营官,把手放下,我不追究谁的责任。”

    “报告师长!”张英索性站了起来:“师长,常志凡都管两个营了,在卑职麾下不合适啊。”

    张英自己才管了一个营,手下的千总却管了两个营,这不是支强干弱么?

    “你是想……”

    “卑职恳请师长把常志凡调过去任营官。”张英倒是爽快,没有扣着人不放,就连常志凡都忍不住感激地看着上司。

    “不过得把二、三千总部还给卑职吧。卑职这边实在是捉襟见肘了啊师长!”张英诉苦道。

    萧东楼脸上一红,正要说话,只听常志凡道:“报告!卑职恳请本部人马暂不调回。师长,两个营的新兵连人都没杀过,没有一部老兵带着如何能成就战斗力啊!师长!明鉴啊!”

    萧东楼看了看曹宁。曹宁在一旁冷笑,丝毫没有要帮忙的意思。

    萧东楼一怒:“都废话那么多干嘛!等打完仗再说!张英,你这一心盯着自己的碗里的食可不好!哪有那么多胡思乱想的事!常志凡是你的属下,他手里人多,你不也是水涨船高么!”

    张英只好垂头听训,心中暗道:现在都是各部分别记功,常志凡在宁远打得再漂亮,我在河西,这战功也是半点都捞不着啊!

    卢翘楚在旁听席上偷偷抿嘴,颇有些幼年时看兄弟姐妹们斗嘴的感觉。她记得训导官准则里有一条:让战士视军营如己家,视袍泽为手足,视官长如父母……就是说现在这个状态么?

    河渡寨之战结束之后,卢翘楚也在战士眼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色彩。之前他们看她只是个军官,如今却是“自己人”。

    “常志凡,你说说热气球用的怎么样。”曹宁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常志凡保住了老兵,总算安心了,将热气球带来的便利细细说了一道。一般而言,冷兵器时代的两军对垒,间隔不过五里左右。否则战士到达战场距离太远,势必会疲惫不堪。将领也会自然控制驻扎的位置,不让自己离开战场太远。

    而这个距离正适合热气球和千里镜的使用。

    只需要在脑中想一想,就能明白将敌军布阵尽收眼底能带来多大的先机。更加不用担心敌军藏有偏师奇军,也可以事先知道敌军各部部署位置,这简直就像是跟人打马吊却能看穿牌面一样。

    萧东楼听得心痒,当即让参谋写信给大都督府,请求配装更多的热气球。他听常志凡描述,以为只是个大大的孔明灯,张口就要一百具,完全没意识到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产物。

    大明总共只制成了六具。

    其中有一具存入皇家技工学院的博物馆,还有一具进贡给皇帝,真正能够配备军中的只有四具。

    曹宁并不觉得“一百”这个数字有多少。到了师一级,每天见到的数字动辄以万为单位,尤其是在军资上。数量过低的军械根本无法发挥战斗力,比如斑鸠脚铳就是例子,虽然威力大,但因为配装数量少,所以没有特别醒目的成绩。

    只有等这份报告漂洋过海抵达天津之后,才会成为载入史册的笑话。

    此时的天津已经热闹得沸反盈天,辽东的战事似乎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还有什么大事比光复神京更重要的呢!

    ……

    崇祯十九年三月三十,在两白旗离开北京之后四天,两红旗的大队人马也急匆匆撤离了北京。他们明知明军有过夜袭的前例,但仍旧在夜里赶路,显然是多一天的都不想呆,恨不得早日赶到山海关。

    相比北京这座陌生的城市,山海关给他们的感觉更加浑厚,更有安全感。因为那里没有充满了敌视的目光,也没有随时可能带来厄运的爆炸,或是有毒的井水。而且,山海关还从未被人攻克过。

    不等两红旗走远,留守北京的汉军旗和绿营就选择了投降,恭迎明主。

    东宫老侍卫营中,锦衣卫出身的军官家都在北京,有些在李闯入京的时候躲去了乡下,有些官职低的,索性一直在北京没有挪窝。这些人眼看大顺走了,大清也走了,大明又要回来了,自然不会忘记自家亲戚,纷纷南下报信。

    萧陌作为锦衣系的第一人,很快就知道了北京城中的虚实,眼看光复神京的功劳就落在自己手上,不由激动万分。

    “速传红旗捷报:神京大定,只等天军入城戍卫。”萧陌当即派出塘马,前往天津行辕报信。

    塘马也是兴奋不已,如此天大的好事终于轮在了自己头上,连忙出门套上了大红靠旗。等参谋写好报捷文书,塘马便马不停蹄地朝天津飞奔而去。

    在塘马日夜兼程之下,朱慈烺很快就得知了清军放弃北京的消息,而且东虏临走时也没有烧毁北京城里的建筑,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只是清军走的山海关,恐怕会让第二师的压力大增。

    好在技工学院的热气球总算生产出来了,可以首批在第二师用于试验。再有就是征募的新兵也能够优先补充第二师。现在辽东师在辽南的推进速度也是一日数百里,已经推到了盖州,只要能够守住这条线,辽南也就等于光复了。

    这回东虏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形势一片大好!

    朱慈烺每天睡觉的时间都能够再延长一个小时了。

    不过东宫大军却是迟迟没有朝北京开进,整个京师都从期待转为了狐疑,但凡还有点能力的人都决定暂时离开城中,等皇明重新定鼎之后再回京。这份顾虑多半还是因为剃头的问题,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官员也不确定《特赦令》是否还有用。

    在这一片人心惶惶之中,朱慈烺只能先派出一个低级文官组,接手顺天府六州二十五县的民生统计工作。因为有崇祯十六年的门牌户口编订工作打底,这个任务倒是要比其他省份从头开始要方便许多。

    至于顺天府府尹的人选,朱慈烺却是没有现成的能吏。吏部推荐了几个在河南、山东担任参政的官员,的确都是因循而能恪守规矩的老实人。以他们的才干,在外担任一方布政使也不是不可以,但顺天府虽名为府,实际上却是正三品的高位,别的府用铜印,顺天府用的是银印,权可当封疆大吏看待。

    朱慈烺日后估计没什么机会出京,有什么制度、策略都需要各地方试行。远的看不到,近的就只有顺天府。若是派个无能的官员,岂不是事事添堵么?正是因此,朱慈烺故意空着顺天府的位置,准备再行观察。

    “殿下,为何不先进京再做安排呢?”陆素瑶也是迫不及待想回到京师,倒不是因为她有家人在城中,只是单纯因为了却一桩心事。这两年神京沦陷,“光复神京”已经成为鞭策东宫体系中每个官员的标准训谕,也成了每个东宫人的梦想。

    众人都有种错觉,似乎回到北京就可以脱离苦海,再也不用没日没夜地加班。

    “等皇父陛下先入城。”朱慈烺的理由很简单。

    简单,却足以让所有人汗颜。

    没人想到这么个小小的细节。

    如果朱慈烺先入城,自然无可厚非,因为这边的部队都是他麾下侍卫出身,难道会拦着他?反之,停在京师门口等待皇帝先行入城,这就是孝子忠臣的姿态。尤其是皇帝一直自怨自艾丢了祖宗之地,如今让他自己入城,恢复法统,这是多么巨大的礼物!

    如此简单的动作,让朱慈烺在文官中的风评登时改观许多。许多不明真相,游离在权力中心之外的文官,也偏向了朱慈烺这边。到底这个天下是孝子忠臣的天下,人们必然会因为道德的崇高而心生钦慕和亲近。

    事实上,朱慈烺自己是想不到这点的。

    当北京光复的消息一传来,朱慈烺就想即刻接收北京城,选派官吏,统计战争损失和人口损失,开展进一步重建工作……这才是一个干实事者的心态和逻辑。

    是刘若愚给朱慈烺送了一封密信,请求朱慈烺将光复京城的殊荣让给皇帝,以免日后父子之间产生裂痕。朱慈烺这才想起了项羽刘邦“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意识到了这其中的精神意义,只得纳谏如流,硬停在天津等待崇祯从济南赶来。RS